第 57 章(1/2)
庄头有推拒,黛玉也不再问下去,暂且搁置此事。
她自己对于这里的情况了解不多,而且这里距离都中有距离,一旦主家越级调动人员,会大大损害庄头的威信,将来他就没法继续管事了。
而庄内其他人见她一行人还跟看稀罕似的,黛玉凑近一下,他们就忙着躲避,不肯交流。
黛玉不急于一时,先去找汪春来,打听学生们在山南县的状况。
她只知道学生被三波不同的人带走了,具体他们怎么样,路途遥远,她只有些过时的消息。
黛玉听林如海说过,汪春来最早暗示过林如海**情况的,远在她发现之前。
想来他有他的消息渠道,山南又接近他的新安老家,比黛玉能知道的多。
不料汪先生生意场上是个胆子大的,到了个人安危上,反而奉行君子不立危墙之下,关于山南县的消息,说什么也不肯在城里告诉黛玉,一直说不知道。
黛玉领这么多人出城来,也有帮他宽心且掩人耳目的意思在。
结果出来了他还不放心,找了个山头爬到顶才肯讲。
黛玉只得跟他在外面喂蚊子。
“学生自己分做了三帮,并不是被三帮人掳走了。”
汪先生将山南形势缓缓道来。
“那大户人家的亲朋结团自保,范良几个原本跟牛起不对付的,便跟着山南大户们走了,大户要乱民们俯首,乱民不肯,他们到底人多,将县里砸了一通,县衙都没了,双方僵持了起来。等到我家那三个从新安弄的救兵到了,县令跟着两头说和,偏偏这时候,乱民里头有几个给范良买通了,袭击了牛起,乱民再次乱将起来,如今说是不杀尽大户不罢休了。”
“此时那里需要一个有能为有决断的人,这个县令不行。”汪春来的评价十分淡然,仿佛跟他家跟他族里的孩子没关系。“不过也有最新的消息,说临近几处的兵马已经在调动了,估计是快平息了。”
黛玉摇头:“未必。”
汪春来问:“怎么说?”
黛玉道:“我虽没亲见,但是古来这些道理都差不多。临近几省,一样受灾,饥民同样不少,兵丁照旧挨饿,未必有战力。”
黛玉停了停,缓缓道:“饥民现在没有头绪,但若是有人提一句均田地,他们甚至想席卷几省也不难。”
汪春来愕然:“那该如何?”
黛玉想的跟牛起差不多:“若县令或者什么人能站出来,再次劝那些大户把粮都捐出来给饥民糊口……”
汪春来跟大户打交道太多了,他们有多贪他是知道的:“他们不肯的。”
“这是最优解了。如此他们至少剩下的家人可以保平安,再则也好劝百姓回去耕种土地,下一季还能有些收获,否则再荒一季土地,你猜还会乱到几时?”
汪春来吞了口唾沫,已经有流民到新安了,再乱下去,挨着的新安肯定是要受害了,他家人口也可能受损。
“没有旁的救山南的法子吗?”
黛玉摇头:“那个是最省事的。其他就算有法子,我离这么远,他们也未必听我的。比如让商人运粮来,给运粮的商人三年免税,县令低价收购,低价卖出,饥民自然就散了。或者是当地大户,震后广设粥棚,给百姓一条活路,压根就不会有乱民。但山南县令也好,当地大户也好,一个临阵脱逃丢了威望百姓不信,一个仗着有做官的亲戚把百姓得罪**,再说这些也没用了。”
汪春来叹道:“确实是一步错,步步错。可那毕竟是灾年救命的粮食,大户轻易不肯拿出也能理解。”
黛玉讥讽一笑:“饿几天的人,命都没了,哪有力气去理解别人?”
汪春来一愣:“我不过白说两句。”
黛玉被触动了心事,想到昨夜那本书,幽幽地道:“你以为大户家的粮食,是大户自己种出来的?就看我这个庄子,我家可有一个人会种田?”
“拿百姓种的粮食肥自己的肚皮,百姓没把他们当灯点了,已经算是手段平和。”
汪春来不自在起来。
“劳心这治人,劳力者治于人,有什么不对的?”
黛玉眼睛有点红:“我原也以为没有不对的,我原也以为……”
她把那一点泪意逼回去,问汪春来:“经济学也说了分配,先生以为天下田土该如何分配?”
分配,分配。
汪春来多年经商依仗敏锐的商业触觉和惊人的直觉,他从未将黛玉当做普通的孩子看。
但他此时才知,自己还是小瞧黛玉了。
汪春来也算半个儒商,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是通的。他没想到黛玉敢触及到“平天下”三个字。
汪春来艰难辩解道:“我家田地,全是佃仆在种。我家行商,也常用佃仆。他们能得以种主田、住主屋、葬主山,也是千挑万选出来的,我庇护他们,他们依附我,难道我多拿些,却是错了?没了我,他们也要流离失所,无处安身了!”
黛玉继续语出惊人:“没了你我,万一他们过得更好呢?”
汪春来:“不可能,自古就有的,便是改朝换代,许了百姓均田免粮,只要皇帝还在,几十年后……”
汪春来一个激灵。
黛玉看他反应过来了,提了一个问题:“有一个地方皇帝,还有一个地方把皇帝当个摆设,你猜那里百姓的日子会怎么样?”
“不可!这话万不可对旁人提起。”
汪春来失了淡定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